close

  依照世界銀行新近發佈的報告,中國今年可能超越美國,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。這將此前一些經濟學家的預測——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2019年超過美國——又提前了5年。自2010年GDP總量超過日本之後,中國當“老大”的時間,就被不斷提前。2011年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曾以驚人的結論稱: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GDP總量,將在5年後超越美國。
  世行似乎很希望中國位居世界老大,因而在統計中採用了更能展示中國GDP總量的購買力平價法。在此前採取用匯率評估法的報告中,中國的經濟規模還不到美國的一半,僅占美國總體經濟規模的43%;而使用購買力平價法後,2011年中國GDP達到了美國GDP的87%。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,2011年到2014年期間,中國經濟規模將增長24%,而美國僅增長7.6%。據此,中國經濟規模有可能今年超越美國。
  新報告也讓印度從此前的第十大經濟體,變身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。採用購買力平價法的世行報告,可以說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。因為它在“考察人均消費時發現,新的評估方法加上貧窮國家增長更快這一事實,已經極大地縮小貧富差距,表明世界變得更加平等。”
  事實可能不像該報告顯示的那般美好。同樣是世界銀行發佈的報告顯示:2013年,GDP排名第一的美國,總量約16.8萬億美元;中國第二,約9.18萬億。即便是在新報告中,中國的人均GDP也僅排在第99位。可見,貧富差距的真正縮小,遠不是評估中的一廂情願。
  有關購買力平價法的可靠性,經濟學家有不同的看法。外行最直接的感受是,此計算方式,讓中國的GDP總量大幅提升。GDP摻水,對中國人而言並不陌生,不同的統計方式,會產生不同的結果,當脆弱的自尊和虛榮逐漸變得理性和務實之後,紙面數字所支撐的虛幻第一,已經引不起多少興奮。
  “趕英超美”曾經是中國人的奮鬥目標,它不僅是對經濟實力的追求,也是一種強烈的自尊與自信的需求。我們需要一種看得見的實力來證明自己,一改貧弱受欺的形象。奮力趕超之後,中國創造了持續的經濟增長,中國人有了信心面對世界。基本的物質積累完成之後,人們逐漸對“趕超”有了更多的理解。最常被提及的一個事實是:中國的GDP總量,在清朝時曾位居世界第一,而這個所謂的第一背後,是封閉、落後、愚昧、尊嚴盡失。
  GDP帶來榮耀,也帶來危機和代價。當貧富差距、環境污染、腐敗等問題伴隨著GDP的增長一起襲來,人們開始反思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陷;關註GDP核算體系的缺失,比如,它能否衡量生活質量的提升、收入分配的公平、社會福利的好壞、環境損耗的高低,創新能力的優劣;在意GDP增長背後,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幸福。人們對經濟發展的訴求,變得更為理性,實力不只是經濟總量,它被賦予更豐富的內容——政治文明,社會福祉,生活品質,個人的夢想、自由與尊嚴。
  這些,絕不是一個簡單的GDP數據所能涵蓋的。甚至為了它們,GDP的增速需要下降,成為世界老大的時間要推後,經濟快速增長的模式要調整,相應的體制要變革……這一切,可能要比經濟上的“趕英超美”更為艱難。作為狂熱的興奮劑,GDP的誘惑力逐漸下降。於民眾而言,實實在在的好日子,吃安全食品,喝放心水,呼吸清新空氣,遠比世行報告中的“世界第一”更實在。  (原標題:要好日子,不要虛幻的GDP全球第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94zmjmw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